• 新金宝官方网站入口

    来源:
    新华网

    新华网评:改革开放的一阕绿色乐章

    2018-12-02 19:15:29 来源: 新华网

      榆林市榆阳区榆溪河公园(8月2日无人机拍摄)。总面积约4.22万平方公里的毛乌素沙漠是中国四大沙地之一,也是京津地区重要的风沙源。三北防护林工程、全国性退耕还林还草工程,以及陕西省开展的天然林保护工程和全面治理荒沙行动,极大改善了毛乌素的生态环境,也使沙漠南缘的陕西省榆林市实现从“沙进人退”到“绿进沙退”的转变。近日,记者驱车在毛乌素沙漠里行走600多公里,实地感受毛乌素沙漠治理取得的喜人成绩。新华社记者 陶明 摄

      钱春弦

      种下绿色,就能收获美丽。

      2018年进入最后一个月,与改革开放同步,被誉为“绿色长城”“世界生态工程之最”的“三北”工程迎来了不惑之年。40年间,“三北”工程取得了巨大的生态、经济、社会效益,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全球生态治理的成功典范,堪称伴随改革开放的一阕绿色乐章。

     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。人类必须在尊重自然、顺应自然、保护自然中谋得发展。改革开放之初,我国就把保护环境确立为基本国策。1978年,党中央、国务院作出在西北、华北、东北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重点地区建设大型防护林的战略决策。40年改革开放,40年植树造林,各族干部群众用心血和汗水筑起绿色长城。有了绿色,就有了产业发展和增收致富的希望。40年来,“三北”工程区从“黄”变“绿”,累计营造各类经济林463万公顷,年产干鲜果品4800万吨,年产值达到1200亿元,约1500万人依靠特色林果业实现了稳定脱贫,走出了一条不砍树也能致富的新路子。+

      “三北”工程的成功实践充分说明,“温饱”与“环保”、“生存”与“生态”是统一的。当前,三北地区生态依然脆弱,继续推进“三北”工程建设不仅有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,也有利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。我们要清醒认识“三北”工程建设的长期性、艰巨性,尊重科学规律,坚持绿色发展,继续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,把“三北”工程与封山禁牧、退耕还林还草、防沙治沙等工程统筹规划,使更多三北地区工程染上层层绿意,使古老的荒原重获新生。

      “三北”工程建设是同我国改革开放一起实施的重大生态工程,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标志性工程。“三北”工程积累的实践经验,必将为建设美丽中国注入强大动力。

    责任编辑: 李志强
    关键词:
    +1
    新闻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,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,评论仅供表达个人看法,并不代表我网立场

    为你推荐

    加载更多新闻